九 如 行——尋訪古典詩人身影 / 林俊宏
(一)
「九如」,很美的地名。
古福祥纂修《屏東縣志》(卷1)〈地理志〉第一篇〈疆域〉第三章〈地名沿革〉謂:「九如」原稱「九塊厝」,後取「三多九如」之義,改為「九如」。原來取名的典故,出自2500多年前春秋時代《詩經‧小雅》〈天保〉詩。詩云:
如山如阜,如岡如陵,如川之方至,以莫不增。……
如月之恆,如日之升,如南山之壽,不騫不崩;
如松柏之茂,無不爾或承。
一首詩連續使用九個「如」作譬喻,列舉山阜、岡陵、河川、日月、南山、松柏等意象,祝頌福壽綿長。想像豐富,波浪般設比鋪敘,文采斐然。
直覺這地名不錯,「九」,《周易》、道家都定位為陽數,諧音「久」。「九如」,或許也可以解讀為「久久如意」,寓意多美!
九如位於下淡水溪中游東岸,昔日為西拉雅平埔族生活圈,北接塔樓社,南鄰阿猴社。17世紀中葉,荷蘭人納編鳳山八社,繼而閩、客陸續來此墾拓。300多年來,歷經先民胼手胝足,「蓽路藍縷,以啟山林」,乃發展為今日的風貌。
如玉泉村溪底(今玉泉街)古典詩人謝少塘(1909~1978)於民國61年(1972)發表了〈九如竹枝詞〉,詩云:
(其1)車環六合九如鄉,崁頂瓜藤一望長;
耆老洽興觀鴨陣,大坵三塊牧牛忙。
(其2)玉泉綠草連溪碧,洽水黃花十里香;
待得東寧豐歲日,後村須設水池塘。
用語平易,將九如各村崁頂、耆老、洽興、大坵、三塊、玉泉、玉水、東寧、後庄的特色嵌入詩中,貼切諧韻。第1首由「動」的視角切入:「車環六合」,一語點出九如南往北來交通便捷;而「一望長」,使感受空間擴大,放眼望去都是瓜園;3、4句「觀」、「牧」2字,生動的描述農村養鴨、牧牛人家繁忙的景象。第2首則書寫靜態自然景觀:綠草、花香、農稼豐收和豐沛的水資源,閒適恬靜。謝氏詩勾勒出40年前的九如鄉村生活圖樣,留給人們美好的回味。
依照謝氏竹枝詞所列,到各聚落:鴨母寮、耆老庄、番社、大坵園、玉泉生態園區逛逛,有地下湧泉,溝渠養錦鯉,民風純樸善良,景觀靜謐,自然的喜歡這地方。
數年來,念茲在茲要蒐集日治時期九如2個詩社:朱銀票(1908~1994)所創臨溪吟社、張冬所創耆老吟會,以及屏東礪社社員謝少塘的背景、作品與活動資料,卻苦無線索。希望此行能尋獲一些端倪。
(二)
2012年7月,仲夏酷熱午后,到九如鄉公所請教有關本地古典詩人的訊息。承蒙財政課陳小姐、古小姐熱心的協助,玉泉村幹事邱先生提供謝少塘家屬的現況和連絡線索,感恩他們。
謝氏於日治時期參與臺灣赤色救援會、農業組合活動,也加入礪社擊鉢吟詩,在《臺南新報》、《詩報》發表作品。終戰後,一方面積極投入地方政治,先後當選鄉民代表、玉泉村村長、黨部幹事,熱心服務鄉親;另一方面不減風雅,取身邊事物賦詩為樂,發表於《詩文之友》等刊物。如〈歸農〉詩云:
日暮伴耕牛,黃霞罩隴丘;身疲歸意急,寒月夕陽樓。
不用典故,扣緊農村氛圍,直抒傍晚時分田間景像,非身歷其境,難以表達其中美感。
據謝氏嗣孫謂:謝氏手稿由堂哥收藏,帶到桃園,惟目前無法連絡,只好等日後再設法。個人手邊蒐集謝氏詩詞僅24首,尚須仔細蒐尋詩刊、報章,匯整詮釋,使他的「詩心」得以獲得共鳴,讓後人欣賞。
(三)
又到九如鄉圖書館查詢資料。
管理人員謂:目前館內未收藏本鄉古典詩人的作品,建議到農會找獸醫朱宏遠,或許可以找到資料。朱先生乃朱銀票姪兒。非常感謝這位先生提示的線索。
走進九如農會櫃檯,向職員小姐說明來意,一位年輕職員走過來關心,原來他是朱銀票的旁系親戚,可惜對朱氏詩作不熟悉。這位熱忱的小姐幫忙撥電話連絡已退休的朱先生,他扼要說明朱銀票家屬近況,告知尋訪的方向。
昭和6年(1931)秋,朱銀票籌組臨溪吟社,每月活動包括課題1次,擊鉢2次,切磋詩藝。屏東薛玉田等友人熱情吟詩祝賀。事務所設在九塊庄九塊許庚墻府上。代表者:朱銀票;常務幹事:許庚墻、楊萬法;會計:林慶龍;書記:張榮偕;社員:黃金殿、張冬、陳天助、楊朝貴、張恭賀、陳其草、陳新在、陳同興、許氏招花、林氏帆、許氏雪。女社員佔3位,非常難得。
不嫌麻煩抄錄詩社人員名單的目的,乃期盼其子孫或相識友人能提供詩人相關資訊,一點一滴都很珍貴,儘量蒐集,作為解讀其作品的佐證。
朱銀票及社員的作品刊登於《臺南新報》、《詩報》等,須費時才能理出頭緒。試舉朱氏詩說明之,如〈溪聲〉(七絕)詩1、2句:「側耳灘頭斷續聲,無端觸石盡情鳴。」以「盡情鳴」形容水流聲,別出新裁。
(四)
九塊庄耆老吟會會長張冬(亨嘉)的生平及學詩背景等,亟待搜尋。
目前從《詩報》查到張氏詩作50多首,可見其漢學造詣佳,喜好吟詠,加入臨溪吟社,也創立耆老吟會,邀請詩友聚會擊鉢敲詩,紓發風雅。如臨溪吟社第1期課題:〈溪上即景〉,張氏詩才敏捷,作了七絕4首交卷,評選均列前10名。其1詩曰:
赤日當空射水湄,波光浪影總紛披;
亂花夾岸迷人眼,恍惚桃源一樣奇。
依主題描述溪流景象,首句用「射」字,立體感呈現陽光普照的天氣;2、3句分別書寫溪水流動和岸上繁花綻放,末句歸結溪景之奇。
據悉目前參加屏東縣國學研究會的九如詩人有李保安、楊江山、余仁學、余孫櫻蘭4位,容許日後另作探討。
(五)
數年前,電視綜藝「超級星期天」特別單元「超級任務」中特搜小組卜學亮的口頭禪:「凡走過必留痕跡。」如果依此原則來要求搜尋日治時代的作品,就不一定正確。有的詩人的作品因為隔了太久,已烟消雲散,無處覓蹤影。由於社會、經濟、出版條件等因素,日治時期詩人的作品要流傳後世並不容易,投稿發表的報刊很少;出版詩集的費用,非一般人負擔得起。
初步統計:日治時期九如古典詩壇有30多位詩人,經常出席吟詩活動,擊鉢吟詩。然而,「撚斷鬍鬚」苦心思索寫下的詩作,經詞宗評選,優良的刊登在的報刊,未選中的詩,就棄之如敝屣而白費工夫。如匯整九如古典詩人發表於報刊的作品,不下300首,迄今未聞有學者研究撰寫專論。
再說,詩人珍貴的手稿,假如家屬不重視,就不會謹慎的收藏,可能被蠹蟲啃食而不見蹤影,或賣給古物商成為再生紙。數年前,曾偕杜英賢教授來九如拜訪一位詩人,結果我們來晚了!悲痛之餘請問他的夫人:詩稿還在嗎?答案是:出殯當天燒給他了。唉!他數十年的心血化為一縷煙,冉冉消散。
當然,詩人家屬有權決定手稿的處理方式,我們誠心的盼望能多留一些詩作—無價的文化資產流傳後代,構築一座九如/屏東區域古典文學的堡壘。
目前我們正以DIY方式編注《歐子亮詩集》、《楊華古典詩集》和屏東竹枝詞。希望在屏東古典詩的領域,略盡棉薄之力編注詩集,誠懇祈盼方家不吝指教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