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六巷舊地名    / 賴武雄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溪田仔在村子南邊。通往萬丹寬廣的屏50縣道,以前僅是一條小小的牛車路,而且是單車道,不容兩車會車。要前往萬丹必須涉水而過,人來人往,祇靠著一座單薄的人工竹橋。

當時善心人士李清松阿伯,他雖然只有一隻手,造橋的工作也只有在自己下工時,默默的單獨完成,讓來去萬丹的村民方便,他一點也不居功,真是一位行善不欲人知的大善人,村人都十分的敬佩他。

    現在村南砂石場隔壁的兩住家,潘家昌的父親潘添仁,黃秀麗的婆婆王明色。早期有壓榨甘蔗製造黑糖的設備,我小時親眼看過,覺得非常的稀奇。

    它有兩個巨大的圓石輪,石輪的周圍有孔。兩石輪並列,一個左轉,一個右轉。把甘蔗插入兩石輪間隙,靠兩隻水牛架著牛軛,拉動石輪,將插入甘蔗榨出汁來。然後把這些甘蔗汁倒入大鍋,燒柴煮開,再加入石灰,凝固即是當時所稱的黑糖。

    他們兩家現在都蓋樓房農舍,住宅周圍環境清幽。然幾年前砂石場進駐,來往車輛與場內機械噪音,真是不堪困擾。

    由這區域往東延伸,隔著這條牛車路(今50縣道),是所謂的埤溝仔。隔著溝仔,有一塊高地,生長著許多的刺竹林、苦楝樹、茄冬樹。東邊是大溝,中間還有灌溉小水溝,溝與溝間設有接水涵管,是陶瓷製造的,用來把水接到高地灌溉,這裡自然形成一三角高地,叫大埤頂仔。

    這區域是赤潤土,隔著水溝的西邊是粉土 (南笨砂土)。是隘寮溪遠自三地門一路沖刷而下,最後淤積的細砂土。這地相當的肥沃,種植任何農作物都生長得十分茂盛。

溪岸崩坎是沒有規律的自然現象,一般是任其流失。當時用來擋土流失的方法是種刺竹叢,如果有刺竹生長的河岸,大水來可以避免田地流失的危險。

    此區域的西邊,隔著牛車路,即所謂的九崙地。九崙地是赤潤土,地勢較高,南邊有土庫村、頭崙村、北勢仔等村落,圍繞著這近五百公頃的田地。

    這裡早期是一望無垠的水稻田,一年種植兩季稻作。村落的農夫早出晚歸,樂此不疲,唱山歌談天說笑沒有怨言,努力辛勤的耕作,即當今的永田段地區。

    牛車路的北面,就是現在的新勢段,未重劃前有火燒墓仔、外洋、大溝仔等等不同的稱呼。這裡的農田灌溉用水,是靠水利工作站,引進三地門截流之水。這水經由西勢火車站南邊豬灶旁的水溝,引到永新段來灌溉,這裡是頂頭田,俗稱門口田。

    現在僅靠這條溝渠的水,這溝渠中間經過頭埤仔、二埤仔,上游尚有福田永豐在使用此水,自然的水量是嚴重不足的。

    因此六巷閩南村與西勢客家村莊,共同使用同一灌溉溝渠,缺水十分嚴重,稍有旱象,田面很快龜裂,稻秧缺水收成自然不好,若遇颱風則損失更慘。

    想到以前在農會上班,收購戰備糧食不足的窘境,感嘆農民真是靠天在吃飯的命啊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六巷舊地名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武山文學創作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